直腸癌 何 科


這三大類彼此有加成作用,所以有時候即使獨善其身也無法預防癌症發生。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已經蟬聯12年的發生率榜首。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說,在門診的確看到年輕人有增加的趨勢,而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癒率很高,所以還是建議可以做不同類型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會比較能早期發現。 大腸直腸癌的檢查 n 功能:. 4.大便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可能是直腸癌。

二、飲食(致癌物:農藥、肥料、食品添加物、食物育成過程中使用的禁藥、職場接觸致癌藥物等)。 6.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可能腸道長了腫瘤。 搶救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不等於末期 血液腫瘤科 何民康主任 依據台灣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資料庫(不含原位癌),從民國96年大腸直腸癌首次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連續四年奪冠,而且 20.5%病患為第四期。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是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名,同時也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每年發生人數約14,000人,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 3.近幾週或幾個月的持續腹瀉,伴隨著明顯腹脹:顯示可能腫瘤大到快阻塞腸子了。

陳宗明解釋,一般而言「大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最好的利器,但因費用及成本昂貴,無法用在大量篩檢上,取而代之是較經濟方便的「糞便潛血篩檢」。先篩檢出有問題的個案,再做大腸鏡檢查來確定。不過如果有以下7種症狀時,一定要找醫師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每年新發生病例已突破1.5萬人,發生人數連續9年居冠。聖馬爾定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葉重宏提醒,許多人認為血便、便祕和大便變細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但其實不只是這樣,民眾該隨時關注的症狀至少有10項!

近年來,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日益上升,目前已位居惡性腫瘤的第4位,不容小覷。對於直腸癌,我們要能夠抓住病因,對症治療,才能提高療效。.誘發直腸癌的5大病因1、良性腫瘤惡變:在臨床上經常見到大腸腺瘤惡變為癌,這說明直腸癌的病因與大腸腺瘤的關係極為密切。 近年來,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日益上升,目前已位居惡性腫瘤的第4位,不容小覷。對於直腸癌,我們要能夠抓住病因,對症治療,才能提高療效。.小貼士:不論是何種原因引發的直腸癌,一旦確診為直腸癌,患者需要及時治療。直腸癌早診早治,治療效果更理想。.作為近年來高發的惡性腫瘤,直腸癌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尤其對於中晚期轉移的直腸癌患者,生存將受到更大的挑戰。對此,患者和家屬都心急如焚:直腸癌轉移到底還有救嗎?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1)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致病因素對大腸黏膜刺激的時間也隨之增長,大多數患者在50歲以後發病;  2)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家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直腸癌中期指診可觸及菜花樣腫物,四周邊緣隆起,中間可見潰瘍,質脆易出血,有必然的活動度。有此症狀的病人,要及時到醫院就診。1、飲食習慣直腸癌中期症狀的形成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生活節奏的加快往往也造成人們忽視身體發生的警告。大腸癌是指發生在結腸和直腸的癌症。結腸分了不同的區段,直腸是連接結腸和肛門的一段。有時候,大腸內表面會出現異常的生長,我們叫它息肉。有些息肉最後會變成癌症。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通常不會引起症狀,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有的人可能已經有息肉或是大腸腫瘤了但是自己卻不知道。通訊員 聶勇戰 蔡習強 本報記者 張梅 李龍飛 惡性腫瘤,俗稱「癌症」,已經逐漸超越心血管疾病成為人類的第一殺手。我國每年新增腫瘤病例高居全球第一位,腫瘤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第一死亡原因。其中,大腸癌,即結直腸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列惡性腫瘤的第五位。腸癌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並且死亡率較高。目前,我國腸癌患病率已經高達46.8/10萬,已成中國三大癌症之一。本期,我們特邀請到新橋醫院名醫謝啟超,他將為我們詳細講述腸癌的病因、預防、症狀、診斷、治療、護理、飲食等方面。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我們平時每天的排便次數決定著咱們的健康,一些腸胃信號總是能決定你的身體健康與否,那麼平時對於排便的次數你知道多少呢。一天排便幾次是惡癌徵兆大腸息肉都會癌變嗎?排便習慣改變:多為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改變,比如原來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麼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說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以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本來大便是軟的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樣,而且裡邊似乎有有血或是膿,多提醒腸道裡面可能出現了問題,應該到醫院進行建檢查。這些年來,臨床統計顯示,結直腸癌患者越來越多,很多人因為發現不及時,查出來就已經是晚期了,導致治療難度相當大,最後白白丟掉性命。沒人願意得病,但是下面這幾類人是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1、結直腸息肉患者:特別是大腸腺瘤性息肉患者,資料顯示有80%的直腸癌是經腺瘤性息肉轉變來的。關於大腸癌那點事——必須要知曉的大腸癌科普知識作者:潘戰和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前一陣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居然是#安倍大腸癌#,本以為是有人搞笑,出於好奇以及職業習慣,點進去一看,但還居然真有這麼回事,據日媒報導:安倍突然更換主治醫生 疑似患上大腸癌。Copyright ©2020 / 早期的癌症很少有症狀,一般有腸道症狀時,癌症都已不是早期了,所以早期診斷癌症要靠例行健康檢查,以及對高危險群的民眾提早做檢查。至於能否提高早期診斷率則有賴於政府對於民眾醫療保健知識的宣導,以及健保醫療經費補助範圍的大小而定。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但你知道嗎?在大腸直腸癌的疾病早期,患者根本沒有什麼症狀呢! 哇!看過 大腸癌的真面目 後,你一定覺得惡性腫瘤的面貌極為猙獰,那我們該怎麼預防,該做什麼檢 … 3.本身有大腸直腸癌已接受過治療者。 90%的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都會被誤認是痔瘡,但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澄清,「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無關,痔瘡也不會變成癌症,這兩者唯一相似之處,是痔瘡發病的症狀,例如出血、便祕,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很像,容易混淆。

大腸直腸癌; 泌尿系癌; 婦癌; 頭頸及鼻咽癌; 肝癌; 甲狀腺癌; 血癌及淋巴癌; 兒童癌症團隊; 治療後長期追蹤; 治療準則索取平台;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藥劑科; 成果與知識 . Cancer)的建議﹐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流程需視受檢者屬於何種危險度族群而定﹔對於那些年齡超過40歲 的族群﹐其篩檢流程如下圖。 一般來說糞便潛血試驗必需每年檢查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必需每3~5 一、體質(基因) 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台安醫院營養師鄭雅分提供以下建議: 保持健康的體重 將BMI(身體質量指數)控制在18.5~24理想範圍內、腰圍以台灣男性來說,不超過90公分(36腰)、女性80公 …
我們提供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生活的建議及正確的健康資訊,我們希望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隨著全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都越來越相似,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在全世界逐年增加。根據2019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最近10年、7個高收入國家(加拿大、英國、愛爾蘭、丹麥、挪威、紐西蘭、澳洲)中,年齡在5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腸癌跟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以高達4%的速度增長。而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要飲食健康、生活習慣健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定期篩檢。除了大家常知道的「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種的檢查可以挑選。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說,大腸直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太多症狀,但事實上95%的大腸癌都是息肉變成,而息肉要變成癌症,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如果每5年做一次相關的檢查,其實就可以在大腸癌發生之前先制止。陳建勳就提到,像是年輕人如果還沒做過大腸鏡,也可以先去做一次乙狀結腸鏡,「雖然只能看到1/3的大腸,但因為大部分的大腸癌腫瘤都長在乙狀結腸,所以乙狀結腸鏡至少可以篩檢出一半以上的癌症。」而糞便潛血是針對有滲血的息肉、癌症來進行篩檢,所以對於還太小的息肉或腫瘤,準確度就不高,所以陳建勳也建議糞便潛血需要每2年做一次;其他的檢查則可以5年做一次。李宜家也提醒,一般人常用自我判斷症狀來檢測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其實那些自我檢查,大多都太廣泛了,比如便秘、拉肚子、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太多腸道疾病都會有這些問題了。」所以與其用那些症狀判斷、窮擔心,還不如早點做檢查,效果更好。陳建勛則說,還有一些人會認為這些症狀「不是癌症」,而是普通的腸躁症,結果就不理會,不只不看醫生還放任腸道一直不舒服,「這也是一種不對的自我判斷,因為腸道的疾病也不是只有腸躁症。」結果本來可能沒癌變,一直刺激腸道黏膜之下,就冒出了癌症。「建議是腸道症狀出現3個星期,都沒有好轉、一直持續,就要去找胃腸肝膽科,或是大腸直腸外科的醫師做檢查,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做一次乙狀結腸鏡確認腸道黏膜的健康狀況。」陳建勳說。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我們提供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生活的建議及正確的健康資訊,我們希望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Copyright ©2020Heho健康 All Right Reserved. 沒想到一開始只是肚子不舒服,竟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前兆!近來由於藝人豬哥亮、戲劇大師李國修等名人紛紛因大腸癌離世,讓民眾對大腸直腸癌心生畏懼,導致許多迷思產生。今天就請 2.肚子脹,且一陣子便祕、一陣子腹瀉:可能腫瘤不小,造成大腸部分阻塞的緣故。 7.腹部摸到硬塊:這不用說了,一定要徹底檢查。

文/陳建志醫師(大腸直腸外科)癌症篩檢計畫已見成效根據國民健康署發佈的2016年癌症登記,大腸直腸癌仍蟬連第一名,男女合計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仍然是最高的,一年的新發生病例數超過15,000人。從2008年開始,政府進行了糞便潛血反應篩檢計劃,如同所有癌症篩檢一樣,目的是希望找到早期的癌症。2008年開始篩檢時,確實造成初次診斷大腸癌的比率升高,從2008年到現在,今年是第一年開始看到大腸直腸癌每十萬人的發生率下降,雖然幅度並不大,但是也證明篩檢的效果,開始反映在總人數下降。其次,從2008年開始篩檢之後,我們發現大約四年後也就是2012年,因為篩檢而發現的大腸癌,整體而言,治癒率會上升,死亡率會下降。臺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在沒有篩檢之前,初次診斷就已經非常嚴重的,例如第四期的比率,原本是在20-25%之間,但在篩檢之後,下降到約15%。雖然大腸癌發生率還是很高,總人數還是最多,但是病人分布開始往較輕微的區塊移動,也就、臨床上發現有更多的病人是屬於零期癌,一期癌或二期癌,而第三期與第四期的比率,隨著篩檢的效果漸漸出來,尤其第四期比率可以看到明顯下降。糞便潛血檢查目前臺灣地區設定的糞便潛血檢查標準是五十歲到七十四歲的人。去年美國有一篇報導,來自類似癌症登記的美國政府單位,建議把癌症篩檢年齡往下降,降到四十五歲甚至是四十歲,原因是因為看到很多年輕的大腸直腸癌病人。其實臺灣原本設定的年紀是五十歲到七十歲,後來提高到七十四歲,兩年前也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把年齡往下拉到四十五歲,甚至比照乳癌標準,如果有家族史,應該更早,也許四十歲就開始篩檢大腸直腸癌,但後來受限於經費並沒有這樣做。目前為止,還是設定五十歲到七十四歲的成年人,如果在兩年內沒有接受過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或是大腸鏡檢查,就符合採集糞便接受檢查。基本上臺灣有能力執行的單位,亦即,符合國家設立的點,非常非常的多,從衛生所到各級診所,各級醫院都可以做。如果呈現陽性反應,後續就需要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這個部份是比較困難的。回到前述,如果以數字來解釋,一千個人去做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會有六十個是陽性的,這六十位假設都做了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比例約是百分之五,也就是大概有三個人真的罹患大腸直腸癌。我們最在意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陽追率,也就是當病人是陽性反應,我們追回這些病人來做大腸鏡的比例,事實上偏低,目前大約一半左右。這是因為,多數人對大腸鏡會有恐懼感,或是排程耽擱很久,擔憂檢查過程很辛苦等,如果沒有做無痛麻醉,多數人會對過程覺得害怕。健保目前依然無法提供麻醉給付,這一點也是必須要再改進的。治療方式日新月異疾病的治療,挑選正確手術方法非常關鍵,但這需要依賴詳細收集資訊,尤其是在疾病初期,把疾病整體狀況分析清楚,然後挑選對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信醫院在二十幾年前,是全臺灣對大腸直腸癌病人做多科模式治療的第一家醫院。運用國外新的治療觀念,我們對於比較嚴重,局部腫瘤比較大,侵犯比較廣泛的病人,會先進行化學治療再加上放射腺治療,把腫瘤縮小,然後再動手術。在那個年代,我們得到的好處是,大幅提升了疾病治癒成果,也減少了疾病未來復發的可能。後來全世界的醫院都往這方面發展,這個治療模式也就成了近年來對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治療準則。然而,當疾病發現越來越早,疾病很嚴重或非常晚期的病人越來越少,大家開始反思,是否需要對這些相對早期的病人,投入這麼多的資源,或是在他們身上做這麼多治療?因為治療固然能夠提升疾病療效,但是同樣的也會加重病人的負擔,甚至增加長期的後遺症,例如放射線治療,可能會讓肛門功能變差,或是周遭原本正常器官的傷害。因此,這幾年開始,我們把努力的重點放在早期或相對早期的病人做更細緻的分類。我們將這些病人進一步區分,哪些病人做這些治療會有幫助。若某些額外治療沒有幫助的,我們就不需要做那麼多,而是回到直接以手術處理。另外,現在的手術技術已非三十年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微創手術,機械手臂手術,我們都可以達到比三十年前更好的品質與結果。當手術結果對某些人的效果非常好時,我們也減少了這些病人因為接受其他治療的後遺症。所以整體而言,幫助病人制定好的治療策略,除了考慮病情之外,我們也會考慮到科技與藥物的進展。例如現在有許多新的藥物出現,包括標靶治療,包括非常熱門的精準醫學免疫治療,這些都會慢慢的改變整個癌症治療的樣貌。所以,幫助病人制定治療計劃時,我們也不斷的求知更新,或許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觀念,一兩年後會因為新的證據與新的療法出現,而有不一樣的想法。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若非早期的病人,則需加上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直腸癌的復發率相當高,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在手術後會產生骨盆腔內局部復發,常常導致病人極大的痛苦以及醫師診療上的困難。若在手術前給予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以縮小癌瘤,可增加可切除率,減少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近年來很多標靶藥物應用於癌症的治療,本院腫瘤科在這類藥物的使用經驗很多,發現對部分轉移的癌症患者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以多科際整合治療癌症可以使癌症的預後改善,在此一現代的治療模式中,大腸直腸癌可以算是相當早,也相當成功的癌症之一,不惟使直腸癌的局部復發率減少,且可以保留肛門,改善生活品質,使病患之存活率增加。大腸直腸癌的診斷可以分為無症狀的一般大眾的篩檢及有疑似症狀患者的檢查來討論。最常使用的篩檢檢查是糞便潛血。自從大便潛血檢驗使用於臨床上來偵測大腸癌後,已有許多的研究證實了大便潛血反應對大腸癌篩檢的價值。三個前瞻性的研究,指出每年的大便潛血反應可降低15-33%的大腸癌死亡率。三個回溯性的研究,亦指出可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或發展成大腸癌。如果篩檢檢查的結果有可疑之處,或您有某些症狀,您將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結腸直腸癌的症狀包括︰您有這些症狀並不意味著您有癌症。但是您需要跟您的醫生討論以確定病情。您也可能有結腸癌但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有任何理由懷疑罹患結腸癌或直腸癌,醫生將詢問您有關您的症狀和危險因素的問題(詢問醫療病史)並且做身體檢查。然後,您將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瞭解是否確實罹病,以及擴散的程度。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若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的病人,則需加上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來改善其預後。本院90%原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得以保留。但是直腸癌的復發率相當高,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在手術後會產生骨盆腔內局部復發,常常導致病人極大的痛苦以及醫師診療上的困難。若在手術前給予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以縮小癌瘤,降低癌症期別,且可增加可切除率,減少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也有一些癌瘤在距肛門口一公分到三公分處的病人,在做完術前的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後,經施行肛門保留手術,將癌瘤完全切除,同時保留了病人的肛門,這可說是直腸癌治療的一大突破,對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在本院約有百分之九十原來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因而得以保留肛門,免除了終生與人工肛門為伍的不便與痛苦。有些腸癌癌瘤太大,侵犯到鄰近重要的器官而無法切除時,則必須施行糞便通路改道的手術,如腹內分流手術或人工肛門手術,經改道手術後,大便阻塞的症狀就可緩解。總之,大腸直腸癌不管大小、位置、症狀、發生時間的長短,只要不附著於其他重要器官,在病人的情況許可下,都應儘可能切除,即使有遠處肝、肺或骨骼的轉移,就光以癌瘤本身的切除而言,即能免除癌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避免貧血、腹脹及排便頻繁等困擾,對改善病人日常生活的品質,確實有助益。一般來說,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是可以根治的,大腸癌也是如此。依 據本院的臨床統計資料,如果大腸或直腸癌其癌症期別是第一期,表示癌瘤仍在腸壁以內,五年存活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第二期其癌瘤侵犯到腸壁表面,五年存活率 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期其局部淋巴腺已有轉移,五年存活率仍超過百分之六十,如果手術切除乾淨,全部平均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可以治好,其預後可說相當良 好,切勿諱疾忌醫,耽誤治療的時機。在大腸癌手術後,最容易產生復發或轉移的時間是兩年,五年以後再發生復發或轉移的就很少,因此五年存活率並非表示只能活五年。目前手術治療的趨勢是傾向於更積極性的切除,除了將癌瘤及其局部淋巴腺或侵犯之器官儘可能切除乾淨外,對於遠處肝或肺的轉移也儘可能的切除(metastatectomy)。近年來對於只有肝臟轉移而無法切除之病患,可先應用最新的標靶治療藥物,減少腫瘤的範圍及大小,在部分病患可獲得切除的機會,進一步延長存活期。   直腸外科/陳建志醫師大腸癌手術-腹腔鏡手術是主軸直腸癌手術從2005年開始,目光轉到直腸癌的治療。用微創手術去做直腸癌手術是否會比傳統手術好,甚至得到更多的好處呢?美國、歐洲,紐澳地區分別積極進行臨床實驗,2010年到2013年間結果陸續發表,研究發現,用腹腔鏡做直腸癌手術,非但無法達到不亞於傳統手術的治療效果,其中幾個臨床研究甚至發現癌症治療結果似乎還略差,讓大家非常失望。這也導致後來有關直腸的手術,就分別以「工具的發展」與「基本策略的改變」兩個層面進行發展。工具的發展-機械手臂我會把機器手臂定義為一個創新的工具,但是它並不是一個革命性的手術,如同前述提及三十年來,手術原則並沒有改變,機器手臂只是想要把這個原則做得更好。但是我們也知道,機器手臂多年來在市場上是獨占廠商,所以價格非常昂貴。2017年開始,這家公司擁有的一些專利權,已經陸續到期了,所以就我目前所知,接下來有三到五個外科的機器手臂,在未來幾年陸續要問世了。當這個市場有多個競爭者時,就會有良性的發展,價格也會因此而下降。至於機器手臂手術是否提供了直腸癌手術比較好的結果呢?醫學界進行了一個全球性的研究,對比機械手臂手術與傳統的腹腔鏡手術,2015年相關報告發表了,但結果一樣讓人失望,研究結果顯示機器手臂並沒有達到預期中更優越的結果,雖然在較為肥胖的病人身上,機器手臂可能比較好,但如果不是肥胖病人,用機械手術跟腹腔鏡手術並沒有太大差異。儘管如此,但我相信機械手臂是一個現代工業發展的趨勢,各行各業都會開始使用機械手臂來替代一些工作,所以這個工具還是會繼續的進步。我們人類的手和三十年來所使用的腹腔鏡器械,其實都已經面臨到發展的極限,很難再進步了。現階段雖然機械手臂沒有出現更好的結果,但也許三五年後,隨著機械手臂的進展,例如未來的機械手臂肯定能做的更小更精緻,動作更細緻靈活,攝影系統更好,甚至超越了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影像,那將來的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了。基本策略的改變-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和信醫院累積最多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手術經驗舊思維改了,新科技也迎頭趕上,但是新的作法是不是能帶來更多的好處,會需要嚴謹的科學實驗來驗證。為了證明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的臨床價值,歐洲自2016年底開始主導進行一個全世界的臨床研究,目的是要證明經肛門直腸切除,會比經腹部的微創手術(採用機械手臂或是使用腹腔鏡)來得好。全世界各地的知名醫院都爭取參與此項臨床實驗,和信醫院是亞洲第一間獲准參與的醫院,於2018年起開始加入。預計五年後,就會得到結果,到底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手術對直腸癌的治療,是否能具革命性的帶給病人更多的好處,甚至改變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歷史。外科醫師永不停止思考新的醫療科技需要科學與時間佐證療效醫療的進步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行   大腸癌第三期及高危險的第二期病人,在手術後可以考慮術後的化學治療,以降低復發延長存活。在具有肝或肺單純的轉移,若可以進行手術,則可以考慮接受術前化學治療;有些病人可以先用化學治療將轉移的腫瘤縮小後,可由原先無法手術達到可以手術的程度。傳統化學治療加上標靶藥物,在不同的臨床狀況下可以選擇(並且考慮腫瘤基因型態)。進展性疾病的藥物治療,其選擇必須考慮之前所用過的藥物治療。局部腫瘤較大且/或區域淋巴結侵犯的直腸癌病人,手術前同時給予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可以提高腫瘤治療反應與括約肌的保留,術後再繼續給予化學治療。在具有肝或肺單純的轉移,若可以進行手術,則可以考慮接受術前化學治療;有些病人可以先用化學治療將轉移的腫瘤縮小後,可由原先無法手術達到可以手術的程度。傳統化學治療加上標靶藥物,在不同的臨床狀況下可以選擇(並且考慮腫瘤基因型態)。進展性疾病的藥物治療,其選擇必須考慮之前所用過的藥物治療。  直腸癌雖然是以手術為主,但因腫瘤位於骨盆腔的關係,對於局部晚期的病人會先給予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手術後再依病理期別,給予不同程度的化學治療。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後,有許多病患是可以保留肛門。本院於1990-2007,接受治療的直腸癌病人共985人,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4.8%, 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3.3%。第一次準備放射治療我們稱做定位,主要是把腫瘤的範圍以及附近正常組織在電腦上標示出來。在定位時我們會先幫您做皮膚定位點的標示以確保接下來放療位置的一致性。整個定位的過程約需半小時,同時要喝水脹膀胱。當作完定位步驟以後,您的醫師會在您的電腦斷層裡找出腫瘤的位置及正常組織的相關範圍,接著再找出適當的治療角度以避開正常的組織,以給予腫瘤最大的劑量且讓正常組織接受最少的劑量。電腦治療計畫一般需要3-5個工作天才能完成。在完成治療計畫以後您會被要求再到我們部門來核對這個治療計畫的正確性。如果治療計畫與您本人完全吻合,我們就開始進行為期5-6週的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是星期一做到星期五,每天治療的時間會依您的需求固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實際治療時間約十分鐘,請在治療前二十分鐘喝水脹膀胱),此時只有您一人在治療室內,務必放鬆心情,靜躺不動。在這5-6週的時間,您每週會有一次的門診。主治醫師會跟您詢問治療的副作用。直腸癌的放射治療,目前以體外放射治療為主,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比手術後再放射治療副作用小,且一般而言副作用不大,放射治療本身不會引起疼痛。依照國外較具規模的醫院及本院的報告經驗,放療照射患部在放射治療開始三至五週時,約有 2 – 40 %病患可能會引起短暫可恢復的輕微症狀如:腹瀉、頻尿及照射患部皮膚乾癢黑, 一些病患因合併化學治療會有嘔吐症狀,此些症狀在放療結束一至二週可復原。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後,有許多病患是可以保留肛門。尚未停經的婦女,因放射治療會永久傷害卵巢功能,引起停經及不孕。男性的精子數量也可能受到影響,可考慮於放射治療前保留貯存精子。非常少數的病人會有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主要為放射線造成的泌尿道纖維化,腸壁微血管增生或細胞病變,及性功能障礙等,因此病人須要定期追蹤,若有臨床症狀或生活品質上的影響,則會給予適當的醫療或藥物。  結腸直腸癌病人數在本院居第三位,以2007年為例,新病人數佔全國2.1%。治療原則,病人可概分為結腸癌與直腸癌。結腸癌以手術為主,再依術後的病理報告給予不同強度的化學治療。直腸癌雖然也是以手術為主,但因腫瘤位於骨盆腔的關係,對於局部晚期的病人會先給予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手術後再依病理期別,給予不同程度的化學治療。本院的手術已進步到腹腔鏡微創手術,病人的復原比傳統手術快速許多。1990-2007年間首次確定診斷為結腸直腸癌,且之前未曾在院外進行相關治療者共2,010人, 其中男性1,095人(54.5%),女性915人(45.5%),年齡中位數61歲(分佈18-93歲)。期別分佈, 以本院資料看來,初診斷時有超過一半(56.3%)已經是第三期或第四期的癌症病人,各期別五年存活率如表一、圖一; 代表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治療,仍有很大努力空間。第二期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對於有腸穿孔、淋巴管侵犯或細胞分化不良的病人,則會建議病人作手術後的化學治療。1990-2007年間僅接受手術而未有化學治療的病人共164人。追蹤期間中位數為58個月(分佈1-175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83.7%,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9.5%;同時期,第二期病人手術後有接受化學治療共73人,追蹤期間中位數為68個月(分佈8-215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95.3%,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81.9%。因此本院將來研究的方針,將針對第二期結腸癌病人研究是否都應該接受化學治療。(圖二)對於有淋巴結感染的第三期結腸癌病人,1990-2007年間,共有213人接受手術及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52個月(分佈3-220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80.9%,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6.5%;同時間有淋巴結感染的第三期結腸癌病人,有52人僅接受手術而未接受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62個月(分佈6-178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1.1%,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0.0%(圖三)。直腸癌的治療原則,是在術前依據核磁共振結果診斷是早期或局部晚期病人。如為早期病人,則直接手術,再依術後的病理報告給予後續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分析1990-2007年間全部直腸癌病人的存活率,接受治療的直腸癌病人共985人,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4.8%, 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3.3%,(圖四)。術前依核磁共振檢查,判定為早期病人,直接進行手術,1990-2007年間共有531人,其中371人沒有給予後續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46個月(分佈1-197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3.3%,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5.7%;其他160人手術後,依術後的病理報告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46個月(分佈1-197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2.1%,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2.5%。術前依核磁共振檢查,判定為局部晚期的病人,1990-2007年間共有349人接受術前合併化學放射線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48個月(分佈5-201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1.1%,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2.8%。(圖五)。本院病人追蹤至2008年底止,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4.8%。如與衛生署公佈台灣2002-2006年男性、女性結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48.3%、52.7%相比較,本院同時期五年存活率分別為62.1%、66.0%(表二)。若與美國流行病監督及最終結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公佈之1999-2005年男性、女性結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65.3%、65.0%相比較,本院同時期五年存活率分別為63.0%、62.9%(表三)。罹患癌症面臨到生命威脅,對身體與心理都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剛獲知得到癌症、癌症復發、以及無法再進行治癒性的治療時,都是情緒障礙容易出現的時期。在剛剛被診斷為癌症罹患者時,一般人通常會因為驚嚇,腦子突然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感受周遭發生的事物。有些人會自我否認,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症,懷疑是不是醫師診斷錯誤。有些人會情緒憤怒,自忖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到癌症。有些人會「討價還價」,雖然承認自己罹患癌症,但是在接受醫師建議提出的治療方案中,猶豫不決。更有些人會心情沮喪,憂傷自己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這些情緒會很自然的來來去去一段時間。但有不少的病人會持續心神不寧、患得患失,整天在想到底治得好治不好,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是擔心會造成家人的負擔,壓力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失眠、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是失去希望等症狀,需要專業的協助。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大概有將近50%的癌症病人都可能有情緒壓力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醫院,身心科醫師接觸到的病人,大概只有8%。因此我們採取主動篩檢情緒壓力的方式,定期由主治醫師或護理人員來詢問病人的情緒狀態,利用「情緒溫度計」來測量~以病人的情緒是最平穩的狀態當作0分,情緒最有壓力、最困擾、當作10分,由病人自我評估目前在幾分。超過一定的標準我們就會有社工師去探訪關心病人,必要時也會轉介給身心科醫師來協助病人。壓力與癌症的形成雖然沒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但是透過心理支持與社會支持,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都有正面的影響。身心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主要的協助對象為情緒困擾持續存在,影響到日常生活者。適當的心理支持、團體治療、放鬆訓練、與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情緒,增進生活品質。社工師則可以協助癌症病人暨家屬共同解決因疾病所帶來的情緒、心理、家庭、經濟及社會等相關問題,減輕癌症病人內在與外在壓力,以增進醫療效果為依歸,為病人建構安全的社會支持網絡。目前本院也已經開辦各種類型的病友團體,藉由病友互相的支持與資訊分享,能夠減少壓力,增進對疾病的適應。目前有大腸直腸癌、頭頸癌、甲狀腺癌、骨髓移植/血癌的病友支持團體、紫羅蘭(乳癌病友)關懷聯誼會。另外有由臨床心理師主持的病友與家屬的放鬆團體,以及乳癌疾病適應團體。[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有其個人的特質、經歷、信仰、價值觀及對世界的看法,靈性層面的照顧即是關注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去了解與看重除了癌症之外病人的全貌,也就是人性的一面。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協助病人在疾病之中,找到個人的意義價值與希望。雖然獲知得到癌症是心理上相當大的衝擊,但是大部分的病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與病人溝通病情與治療方針,是尊重病人與建立醫病關係的基礎。和信醫院把「治癌」二字列入院名,就很明白地告訴大眾,這是一所積極治療而且不隱瞞病情的醫院。因此醫護人員會以適當的方式與病人告知病情。家人與親友最能為癌症病人做的事是支持與陪伴。支持的意義在於不論在癌症的哪一個階段,週遭的人可以傾聽與尊重病人的需求,給予心理與物質的支援。陪伴的目的是讓病人感到溫暖而不孤單,與病人同在就是一種重要的正面力量。癌症不僅影響病人本身,包含病人的整個家庭系統內的成員都直接受到癌症的衝擊,除了生理,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暨社會層面更是受到遠大的影響。家人在照顧病人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避免因過度投入而造成情緒耗竭的情形,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的協助。 「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或「安寧療護」,是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廣的照顧理念與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發表的定義,緩和醫療照顧對象為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人和他的家屬,透過多科整合團隊之合作,對病人因疾病產生的身、心、靈問題進行早期偵測、詳細的評估和適當的處置,以達到預防和減緩痛苦,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的目標;支持、陪伴家屬在至親生病過程中和往生後的調適。簡單來說,就是提供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如癌症)的病人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照顧。許多人認為接受緩和醫療就是「甚麼都不做」、「等死」。其實,緩和醫療並不是「消極醫療」。 緩和醫療的重要原則是:積極處理病人的各種身、心、靈問題; 協助病人和家屬調適;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因疾病所帶來的變化、甚至死亡,以達到生死兩相安。很多人認為「緩和醫療」是末期病人停止所有治療時才需要,其實並不然。癌症病人即使正接受各種癌症治療,只要有身、心、靈症狀或問題需要更專業、全面的照顧,都可以請本團隊幫忙。本院目前雖然沒有獨立的安寧病房,但2000年已成立「癌症關懷照顧團隊」,成員包括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身心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和志工,共同合作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針對住院中的病人,因應不同之需求,本團隊可提供共同照顧(即與原主治醫師合作,共同照顧病人)、或直接照顧(主治醫師轉為緩和醫療科醫師)服務;非住院中但行動不便的病人,經過評估後可安排安寧居家服務,個案管理師會定期至家中探訪,評估病人狀況、更換管路等,減少病人因往返醫院所帶來的不適。無論是住院中或門診的病人,若有需要可以請您的主治醫師幫忙照會「癌症關懷照顧團隊」(住院中)或預約緩和醫療專科醫師的門診。  其實誘發癌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化學藥物、環境因素、輻射線、空氣汙染、以及飲食。根據研究指出其中至少35%的癌症是因飲食引起,如肺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胃癌,跟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若要降低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首先應養成一個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美國國家研究所也發現,只要遵循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大大減少癌症的發生。而三大營養素與癌症的關係,主要與食物攝取量的多與不均衡有關。攝取量過多所造成的熱量過剩,會導致脂肪細胞的堆積,而攝取不均衡將使身體內分泌系統失調,可能使某些依賴內分泌的癌症發展或被加強。根據研究顯示高熱量高脂肪的攝取量與癌症的發生率成正比,而且在動物實驗也發現過量餵食的老鼠不僅癌症發生率增加,也加速腫瘤進展的速率。美國癌症學會研究調查亦指出,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或以上者,得癌症的機率較同年齡、體重正常者高出許多。目前已經證實脂肪攝取超過總熱量的30%,會增加癌症罹患機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反式脂肪酸,目前廣泛用在西點和油炸食品,如洋芋片、炸雞、麵包、餅乾等食物。市面上常見的氫化植物油、乳瑪琳、烤酥油、均為反式脂肪酸。研究指出每增加反式脂肪酸熱量2%,就會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罹患機率。食物經高溫油炸、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化合物,此化合物具有致癌性,與呼吸道、腸胃道癌症相關。所以應該改變烹調方式以及減少攝取燒烤過的肉類。添加在香腸、火腿、臘肉等肉類加工品中,主要作用是保存食物並增加風味與色澤。但亞硝酸鹽若添加過量或長期大量食用,則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如食道癌、胃癌。農作物在收穫、儲藏、加工中容易引起黴菌汙染進而產生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更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花生、玉米等農作物。癌症病人常見因治療的副作用,造成的飲食問題與處置如下:建議每天要攝取六大類的食物,因為沒有單一種食物含有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況且治療期間的癌症病人對於熱量及蛋白質的需要量也比一般人多,所以必須依據所接受的治療種類以及病人的狀況來做調整。營養師也可能建議使用市售的商業營養配方,以提供治療期間所需的蛋白質、熱量以及其他營養素。建議可以多方嘗試新的食物,而營養師也會在做完營養評估後給予個別化的飲食計畫,如果有任何飲食上的問題時,可與他們討論。對於癌症的病人,需要配合病情狀況,提供適當的營養治療。原則:癌症常見飲食Q & AA:良好的營養支持能有助於提升對治療的承受力、維持身體正常機能與增加免疫力,因此癌症治療期間應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與均衡多樣化的飲食,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所以   並不建議在治療期間改為吃素。A:癌症病人多數都有一個相同的疑惑,就是「治療過程中,如果吃的多營養太好就會被強悍的癌細胞吸收,反而促使腫瘤快速增長及擴散惡化……」這一類的流言,但究竟實情如何呢?事實上,營養太好,會「養肥」癌細胞, 造成癌症快速生長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觀念。 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答:痛是一種足以讓你覺得不舒適的感覺,這種不舒適的感覺可以是很輕 微的,也可能嚴重到深切地困擾您。痛它僅可由經歷它的人來定義它 ,而無法藉由其他人來檢查或證實。但是假如您感覺到疼痛,您就必 須將您所經歷的疼痛向醫護人員描述,好讓他們可以幫助您減輕疼痛 。 疼痛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急性的疼痛通常是較為嚴重,但持續的時間較短,它常暗示著身體的某處正受到傷害。而慢性的疼痛 可以是輕度的也可以是重度的,但它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答: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疼痛,然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癌症病患的疼痛。疼痛可以是因為治療而引起的,譬如病人在 開刀後會經歷開刀本身引起的疼痛。甚至疼痛也可能是與癌症本身完 全無關,例如肌肉扭傷、牙痛、或頭痛等。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 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持續數日或更長久的癌症疼痛,可因以下原因發生:但是若能試著去以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別人就更能知道您的感受,譬如說可以用持續地痛、捏痛或 刺痛來形容疼痛的情形。您的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需要知道有關您的疼痛的資料如下:  答:用來解除疼痛的藥物,我們稱它為止痛藥。止痛藥的作用是在神經系 統上達到止痛的效果,但卻不會導致意識喪失。因為止痛藥無法影響 到引起疼痛的原因,所以它只能暫時性地止痛;它是將疼痛壓制到一 個您可以忍受的程度。目前有二類的止痛藥可用來解除疼痛:答:在疼痛還沒發生前就先預防它的發生,是控制疼痛的最好方法,而且 這樣可以使所需要的止痛藥劑量降到最低。 不要害怕承認您有痛的感覺,當您整日經歷疼痛達到某種程度時,您就應該要按時服用止痛藥以防疼痛的產生或惡化。對於輕微的疼痛, 一天按時吃三至四次止痛藥,比等到疼痛發生時才吃止痛藥來得容易 控制疼痛。有些患者會認為對於疼痛應該忍到無法忍受時才吃藥,然 而當您在等待時,疼痛的程度會增加,您不但花了許多時間在不必要 的等待上,並且可能需要更大劑量的止痛藥或更強的止痛藥才能達到 止痛的效果。 臨床研究顯示,嗎啡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答:嗎啡對人體的藥效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止痛、改善呼吸窘迫症狀、產生欣快感等。若是用在醫療方面改善身體不適症狀,是不會成癮的。臨床研究顯示,嗎啡 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答:少部份的病人剛開始使用嗎啡時,確實會經歷想睡、頭暈、嘔吐的情形,但這不適的情形會漸漸適應而消失。如這些症狀在一段時間後,仍造成困擾,可以用其 他的藥物來克服這些症狀。答:依據文獻報告,癌症的疼痛用藥物就可以控制,有80%以上的成功機會。另外比較困難控制的疼痛,仍有其他非藥物的方式,像神經阻斷,電刺激或其他物理 治療方式等,也可以用來控制疼痛。答:疼痛是癌症病人很常見的症狀,但並不是每位癌症病人都會如此。有些癌症是不會引起身體疼痛的,所以也就不需使用止痛藥。答:使用嗎啡是因為疼痛控制需要,與癌症是否侵犯疼痛的敏感區,如骨、神經等比較有關;而與癌症是否早期或末期無關。答: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意思就是只有病人知道自己的疼痛程度。病人本身是唯一可靠的疼痛情報來源,也是醫護人員進行疼痛評估與止痛藥物劑量調整的唯一 依據。唯有病人不加保留地將自己的疼痛狀況告訴醫護人員,才得以使疼痛的控制達到最佳的效果。答:癌症的疼痛是一種慢性的疼痛,意思就是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是一種長期而且循環性的疼痛。適當地服用止痛藥物可以截斷疼痛的循環,達到疼痛的控制。所以遵 照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痛藥物是使疼痛得以控制的最重要法門。答: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答:嗎啡類的止痛藥對於肝腎功能的影響非常地低,可以不用擔心。答:疼痛是疾病進展的症狀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根據。醫師可以由其它各種症狀的呈現,來判斷疾病的進展。因此,無須擔心疼痛緩解之後,掩蓋了疾病的進展。答:適當地使用嗎啡類的藥物,極少有這一類的副作用。對一些較敏感的病人,若發生類似的副作用,醫師可視情況予以調整、減少劑量、或給予其他藥物來控制, 或轉換使用其他的嗎啡類似藥品。答:嗎啡類藥品可以依照病人或家人的要求,調整劑量維持病人的清醒程度。病人所要交待給家人的話,應該提早在適當的時間提出,讓病人確實地知道自己的病 情,他(她)可以有很多機會與家人溝通,不致於到臨終時意識已經模糊,無法交談。此與是否服用嗎啡沒有必然的關聯。 現代人對現今醫療的期許不僅是救活生命,而是要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有一句話說:「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 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如何讓病人不僅是延長壽命,復健科更期望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生命存在的更有意義及價值。本院復健科除提供一般生理疾病復健治療外,針對癌症病人,提供:藉由提供階段性的運動計畫,以促進肩關節活動度、提升病人日常生活功能,及淋巴水腫預防衛教、諮詢。採用現今歐美盛行的【整合性退腫治療】(CDT, 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左)下肢繃帶治療 (左)上肢繃帶治療提供頸肩部、臉部肌肉及口腔運動,以預防及改善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可能造成的頸部僵硬、肩部僵硬疼痛、牙關緊閉等問題。透過物理治療降低、改善病人疼痛問題,提供癌末安寧療護(palliative care),舒緩病人在癌症末期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讓其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物理治療是利用物理相關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及治療病人,並提供預防傷害的諮詢。  Q1︰環境危險性有些物質看似無害但在10~20年後可能致癌。每人每日皆可能暴露於致癌物質中,應盡可能減少已知之致癌物的攝取。避免食用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保存的肉類,如培根(火腿)及香腸。儘可能避免食用有色添加物。避免食用含有聚氯乙烯的塑膠膜或布料包紮食品並儲存。所有青菜及水果均需充分清洗覆蓋於表面的除蟲劑(如農藥)。避免食用人工甘味料。Q2︰如何對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進行篩檢?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一般民眾而言,年滿五十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每一到兩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對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則應自十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三年做一次。同時也應每一到三年接受上腸胃道檢查看有無息肉。 對有大腸癌家族性史的人而言,當他有一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他應自35至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檢,並且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若有兩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自35至40歲起,或自其罹患大腸癌的親屬發病年齡減五歲的年紀開始,每三至五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三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或是有一等親的親屬在30以前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考慮家族性息肉性大腸症候群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Q3︰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第一類是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這些人可在大腸內看見數以千計的息肉,若不治療則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 第二類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這些病人並無第一類病人的多發性息肉症,但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且發病年齡早,並可能合併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及胰臟癌。 第三類則是以前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其他骨盆腔內惡性腫瘤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以及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治癒者。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年紀則是一個主要危險因子。一般認為四十至五十歲以上的人得大腸癌的機會將增加。Q4︰遺傳性家族史癌病中常見於遺傳性家族史的有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視網膜神經母細胞瘤及乳癌。有家族史的人一但罹患癌病,通常發病年齡較輕,且常為多發性病灶。Q5︰如何預防癌症?癌病的致病原因繁多,很難找出各種病的單一原因,但若能了解各種可能致癌的原因,並盡量避免它或提高警覺,就是預防之道。Q6︰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大腸直腸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但是對於直腸癌而言,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佔有重要角色,對轉移的癌症,目前化學藥物和新的標靶治療藥物則有很重大的進展,能幫助這些病情嚴重的病患。Q7︰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十分明瞭,不過多數認為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最近十多年來,台灣地區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經濟繁榮、國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傳統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發生很大的改變。在食物方面,肉類、 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提高很多。因此,大腸直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遺傳方面,腸癌的家屬或癌症家族徵候群等,得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目前雖然癌症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如腫瘤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的發現,但仍有許多癌化的機轉不十分明瞭。總之,腸癌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絕對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導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種步驟演變而成。Q8︰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血便、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不規則〉、痔瘡、腹痛、不明原因之體重下降、肛門出血、貧血。Q9︰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哪些項目?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護理部/盧伶君、莊淑敏、張芸貞、張麗婷

.

ポケモン リオル サトシ, Nanj お 絵かき, なんj オコエ タロイモ, ソフトボール チェンライ 投げ方, 阿 澄 佳奈 妊娠, 婚 活 見た目 タイプ じゃ ない, 居酒屋 19歳 何時 まで, レターパック 金券 送る, イチロー ピートローズ 海外の反応, 八十八ヶ所巡礼 ギター 機材, サンプル依頼 英語 メール, 22/7 声優 交代, ファフナー スロット 初代, プロスピ2019 リリース 難しい, Jr東日本 面接 結果, PUBG MOBILE ヘルメット, メギド 7章 加入, イクシオン サーガ DT ニコニコ, Teppen 引き継ぎ 通信エラー, 日帰り1day 行っトクか 名古屋 パンフレット, セミコロン 訳し方 知恵袋, 専門学生 バイト いつから, ポンコツ 異世界シアター Mp3, 太宰治 名言 短い, 死役所 ネタバレ 美幸 犯人, ソウ アマンダ 豚, 北陸新幹線 グラン クラス 富山 金沢, グランパス 壁紙 IPhone, 名城大学 事件 学科, 石川雅規 プロスピ リアタイ, ベレッタ A400 マウントベース, 仙台駅 南仙台 駅 バス, インナーガレージ 賃貸 兵庫, 医薬品 承認審査 期間, 十分 なつ かせ てレベルアップ, クロノトリガー お金 単位, Exカード Id どこ, JR キティちゃん 電車, グータンヌーボ2 数 原 龍 友 動画, ファフナー スロット 演出, 絵文字 ピース 意味, Pubg スナイパーライフル おすすめ, 湯田温泉 通り バス停 地図, エアガン ユーチュー バー, 研究用 試薬 輸入手続き, タナカ パイソン シリンダー 回らない, ピカブイ フジ老人 どこ, 厚生労働省 Icd10 検索,